地方性综合大学发展要突出重点、彰显特色,这已经成为高教界的共识。走特色发展之路需要选择的智慧,更需要坚守的勇气。地处湖南衡阳市的南华大学,将人们觉得高深神秘的“核”作为特色办学发展方向。目前,该校有9个核专业和18个涉核专业,培养的人才遍布国防科技工业和核科技企事业单位。学校在核科研方面也多次获得重要奖项,尤其是在氡计量等方面的研究走在国际前列。
坚守使命才能更好抓住机会
半个世纪前,为响应党中央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适应发展核武器、建设核工业的需要,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在湘南古城衡阳应运而生。衡阳矿冶工程学院后经调整和更名,成为南华大学前身之一——中南工学院。上世纪80年代后期及90年代初期,核工业经历了军转民和各项改革深化的过程,与核工业紧密联系的一些高校因此受到很大的冲击。由于毕业生就业市场萎缩等原因,有些高校的核专业转向或停止了本科招生。面对重重压力,南华大学没有放弃,而是坚守自己的使命,通过加强专业建设和调整,改造传统专业,增设企业急需专业,拓展培养口径,使得培养的人才不仅可以满足核工业的需要,也可以满足行业以外市场的需要,为学校的核专业赢得了生存发展的空间。
当前,核工业尤其是核电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春天,对核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多、要求更高。在今后20年里,核工业将出现严重的人才短缺,这为南华大学提供了进入核工业主体专业人才培养领域的大好机会。
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拳头产品
2000年8月,学校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经教育部批准,由原中南工学院与原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的南华大学,成为一所涵盖工学、医学、管理学、理学、经济学等八大学科门类的大学。
当时许多高校追求“高、大、全”,热衷于扩专业、扩校园,南华大学没有盲目跟风,而是努力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在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的指导思想下,学校明确提出“彰显核特色”作为发展的核心,提出要把服务国防科技工业特别是服务核工业作为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任务,通过强核固本、工医结合、文理渗透形成学科发展方向,强化优势学科,同时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
方向明确后,南华大学集中资源,集中经费投入,加强核学科师资队伍建设。2000年,学校成立了核科学技术学院,2002年10月,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中国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南华大学,学校的核优势更加突出;2006年,学校整合相关学科,优化专业结构,又组建了核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2007年,学校核科学与技术学科获准设立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南华大学逐步成为我国核科技高等教育本科生培养规模大、培养层次较完整的高校之一。
走对一步棋盘活全局
特色突出有利于提高实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南华大学突出“核特色”的抉择形成了学校的发展方向。这集中表现在4个方面:成功构建核特色学科群。学校继续强化已有的核专业,同时把通用专业建设为有明显核特色竞争力的优势特色专业。南华大学现有9个核专业、18个涉核专业,拥有采矿工程、核技术及应用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个核科技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已形成了“核心突出、支撑有力、理工渗透、科文并茂、核医结合”的学科体系。
核科技研究能力迅速提升。在铀矿开采、铀矿山的通风防护、水冶工艺及机电设备、核测控与核分析技术、氡的计量防护示踪技术及应用、核技术应用中的人因工程、核技术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等方面,有许多项目和成果处于国际国内领先水平。近3年来,南华大学获各类课题经费超过1.5亿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居省属高校前列,承担10余项国防及军工重大项目及多项国家重大“973”项目。
服务社会的能力不断迸发。近年来,学校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核工业四零四公司、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核工业北京化冶研究院等30多家核工业企事业单位开展多项大型合作研究项目,学校承担国防军工项目10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65项。
人才培养的内涵进一步深化。学校通过加强核类课程的教学、提高现有的核类公共课的覆盖面和质量、在全校公选课中设置专门的核类选修课模块等举措,在普及核科学技术知识的同时,有效强化了大学生服务核工业的自觉意识。同时,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突出核特色,用“两弹一星”精神和核工业精神等熏陶学生,使毕业生兼具学科专业特长与行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