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在湘江之滨、衡山之南,有—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雁城衡阳。这里,诞生过“四大发明”之—造纸术的发明者蔡伦、被称为东方“黑格尔”的著名哲学家王船山、开国元帅罗荣桓、革命烈士夏明翰,等等。这里,自古就有兴教办学的光荣传统,始建于公元810年的石鼓书院,至今已有1198年的历史,她所孕育的敢为人先、经世致用的精神,成为湖湘文化的重要血脉。这里,耸立着—所沐浴湖湘文化、秉承书院传统、具有现代气势的生机勃勃的大学——南华大学。
艰苦建校:栉风沐雨半个世纪
岁月凝聚心愿,历史记载艰辛。南华大学是2000年3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由隶属原核工业部、始建于1959年的原中南工学院,隶属湖南省的始建于1958年的原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的,2002年10月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人该校。风雨兼程五十载,春华秋实铸辉煌。时间镌刻了她的历史变迁,时间也给她留下了珍贵的记忆和文化魅力。
20世纪50年代,美苏军备竞赛,核威胁与核讹诈的阴霾笼罩中国。1958年,毛泽东主席发出指示:“我们也要搞—点原子弹、氢弹、洲际导弹。”然而,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核工业人才匮乏。为了尽快为中国的核事业培养急需的专业人才,1959年,国家将中南矿冶学院矿冶工程系成建制迁至衡阳组建衡阳矿冶工程学院,—所培养铀矿冶及其相关方面高级专门人才的大学在湘南古城衡阳应运而生。1983年学校更名为衡阳工学院,1993年又更名为中南工学院。数十年的发展中,为我国核工业和国防科技工业培养了—批又—批优秀人才。
1962年,国家为了解决铀矿开采的技术难题,成立了南昌矿业研究所,专门从事铀矿山地质研究和铀矿开采技术研究。1969年由南昌迁址衡阳,1975年,组建湖南矿山研究所,代号为湖南六所,1988年更名为核工业第六研究所。该所研究开发的地浸、堆浸、原地爆破浸出采矿技术,广泛应用到我国的铀矿开采,为国家核工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成为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我国铀矿采冶技术研究所,已形成以铀矿开采和辐射防护与环境保护研究为主体的、多专业综合应用技术研究机构。
20世纪50年代,我国不仅面临核武器的威胁,同时还面临着各种瘟疫、血吸虫病等疾病的威胁,由于缺医少药,人民的生命健康得不到保障。毛泽东主席针对当时的情形写下了著名的《送瘟神》:“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干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正是在那种医疗卫生人才紧缺的年代,为了提高人民的卫生保健水平和加快卫生教育事业发展,特别是为了满足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1958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创办了湖南省第—所省属西医高校——衡阳医学院。衡阳医学院从建校之日起就立足湖南,开设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等专业,培养了—大批医学专业高级人才,为提高人民的卫生保健水平和加快湖南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历经几代人的艰苦努力,“两院—所”在经历了初创、调整、改革和发展的曲折历程后,乘着合并、共建的高校改革春风,2000年3月,原中南工学院与原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南华大学,2002年,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人南华大学,开创了全国高校与科研院所“院所”合并的先河。南华,从此开始了跨越发展的豪迈征程。
合并后的南华大学以最短的时间实现了深度融合,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并迅速产生了“(1十1)十1>3”的聚合效应,《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先后对南华大学的成功合并进行了长篇报道,称赞南华大学是“高校合并的成功典范”。
五十载沧桑砺洗,五十载文脉流传。如今的南华大学已经成为—所特色鲜明、全面发展、势头强劲的多科性大学,教学、科研、管理和社会服务各方面工作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快速的发展。2002年,学校成功实现了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体制。2004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在学校成立后备军官选拔培训基地。
合并以来,学校的办学思路更加清晰,发展步伐更加强健。2003年,学校被增列为博士学位授权单位,2005年,博士学位授权点增至4个,2007年,又获得了—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到目前为止,学校的学科、专业已较为齐全,与并校初相比,本科专业由22个增至55个、硕士点由12个增至45个、专业学位授权点增至10个、博士点从无到有增至4个,在校全日制本科生规模由7000人左右增至28000多人,研究生规模由100余人增至近3000人。
特色兴校:全力打造三张王牌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南华大学经过五十年的精心培育,打造了核特色、医品牌、环保优势,在高等教育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目前,学校已形成了鲜明的核特色,是我国核类本科专业齐全、本科生规模大、办学层次完整、特色鲜明的高校。学校被列为核专业人才培养战略储备单位之—,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授予“十五”期间为核工业培养人才“突出贡献奖”。
南华大学成立了国防科学技术学院,学院现有核工程与核技术、核反应堆工程等9个核专业,其中,国防重点专业1个,国防紧缺专业2个。学校直接与“核”有关的专业和学位点15个,支撑与“核”有关的专业和学位点24个,拥有采矿工程、核技术及应用2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核科学技术—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在55个本科专业中,拥有国家、省级特色专业和国防重点专业、国防紧缺专业19个,拥有国防支撑学科和省级重点学科7个。7个省部级重点学科中核学科占3个;4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中核学科占3个。学校还成立有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该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省级研究项目20余项,获得国家专利3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10余项。
学校的医学专业已经成为全省的品牌专业之—。经过五十年的发展,学校已经形成了以临床医学专业为龙头,医学影像、医学检验、麻醉学、药学、护理学和预防医学等专业齐头并进的完整的医学专业体系,是湖南省医、护、技高级专门人才培养的基地。学校的医学专业,拥有19个硕士点,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拥有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11个,拥有4所直属型附属医院和8所协作型附属医院,是湖南省医、护、技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基地。
与此同时,学校依托核学科的特色和优势,通过核医结合,形成了环境保护这—新的“亮点”。学校现有辐射防护与环境工程、环境工程、安全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与环境保护相关的专业18个,在学校6个省级重点学科中,采矿工程、核技术及应用、市政工程等3个专业与环境保护研究直接相关。核科学与技术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是我国辐射安全与防护、核设施环境检测等研究领域的重要基地,并被国家环保总局和IAEA(国际原子能机构)授权为“辐射安全与防护培训机构”。铀矿井排氡通风技术规范、铀矿井通风防护最优方法等四个国家标准是由南华大学制定的。国家环保部副部长兼国家核安全局局长李干杰在今年5月考察南华大学时,对学校的环保特色给予充分肯定,并希望南华大学为我国的环保事业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品质立校: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关系到大学的生存与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永恒的主旋律,也是教学管理追求的根本目标和首要任务。“以质量求生存,以质量求发展”的育人质量观是南华大学全体师生员工的共识。
学校在全面论证的基础上修订和完善了新的本科培养计划,其中包括,创建了以掌握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为基础,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的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大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力度,体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创新培养三位—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厚基础、宽口径,将基础课按学科门类拉通,专业基础课按专业大类拉通,增强教学计划的柔性选择;因材施教,发展学生个性,扩大选修课范围,实行完全学分制和主辅修制等新的教学管理体制;改革实践课教学,着力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强化教学过程的管理和监控,建立健全了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专业特色,立足于核能产业和核工业的发展要求,构建融合经济、管理和工科三大学科特点的经济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和实施途径,培养核能经济与管理人才;创立并试行“基础学习B临床见习B临床实习B知识强化”四段式教学模式,培养地方大学临床医学专业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构建并运行“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行、教学与科研并行、多种发展通道并行”的并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机械类大学生。
—份耕耘,—份收获,质量造就品质,质量铸成辉煌。五十年来,南华大学培养了7万多名高素质专门人才,他们中不仅有原冶金部副部长、中国有色金属工业总公司总经理、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吴建常,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国资委监事会主席曹光佑,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973”首席科学家陈国强,长江学者刘祖国等—批在国内外有着重要影响的知名人士,更多的是工作在国防科技工业、核工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第—线的专业技术人员,例如在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的科研技术团队中,活跃着南华学子的身影,年轻的校友杨彬华参与了“神舟”系列飞船研制工作,被中核集团评为首届“十大杰出青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特燃站总工陈建平是1992年从南华大学计算机系毕业的学生,他扎根沙漠16年,担任特燃供应站技术室工程师,多次被评为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优秀科技干部、优秀科技干部标兵。在湖南省医疗卫生界,同样活跃着南华人的身影,他们有的扎根基层,将青春和才干奉献给了基层医疗卫生事业,例如被群众称为“为民医生”的85届校友胡卫民;有的刻苦钻研,攻克了—个又—个医学难题,挽救了成干上万的生命。
科技强校:强化竞争提升实力
如果说,教学是大学的生命,那么,科研则是大学的灵魂。南华大学擎起创新大旗,努力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科学研究方兴未艾。学校强化措施,加速转变,加强校院两级科研机构的建设,打造了核工业第六研究所、生命科学研究中心、核能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和环境保护中心等四大科研创新平台,获得了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和国防军工保密—系列资质证书。
学校拥有—大批从事科研工作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其中包括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近五十年来,学校承担973项目、863项目、国防军工重大项目及国家、省部级和地方政府其他纵向科研项目500余项,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等横向课题3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发明奖、省部级科技进步奖230多项。
——溶浸采铀学科在国内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形成了独创的溶浸采铀理论和技术。应用其成果在新疆、云南、广东、广西等省区成功建立了数座地浸采铀矿山,产生了显著的效益。溶浸采矿实验室为核工业部重点实验室,铀矿冶生物技术实验室人选国防科工委国防学科重点实验室。
——核技术及应用学科中R″/T″计量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南华大学氡实验室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亚洲地区设置的唯—的区域协调实验室。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唯—的“氡及氡子体计量检定与实验装置”,为亚太地区20个国家和国内300多家单位提供了技术服务。
——氮B13监测技术已在国内核电站广泛使用。瑞尔康环保防氡乳胶漆是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已成功实现产业化,被建设部推荐为小康住宅推广产品,在涂堵防氡和内墙装饰、改善人居环境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系列连铸机结晶器液面控制系统打破我国长期依赖法国产品的局面,广泛应用到炼钢行业,占国内市场95%以上,并远销国外。
——空气等离子切割技术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生产了系列产品,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技术和产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35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金奖。
——三力高新技术公司利用铀矿井控氡通风成果研制的工厂通风除尘技术,获得了第42届布鲁塞尔“尤里卡”世界发明金奖,为广东、四川等省市的几十家卷烟厂解决了技术难题,占据国内50%的市场,连续10多年创造了显著效益。
——动脉粥样硬化研究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学校是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脉粥样硬化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委员会中国分会主席单位,是国家级学术刊物《中国动脉硬化杂志》的主办单位。
——学校肾脏移植水平进人国际先进行列。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成功开展了国内首例ABO血型不相容肾移植手术,标志我国完全突破肾脏移植血型障碍。中央电视台、《大公报》等媒体对此进行了专题报道。
文化塑校:加强软实力建设
软实力是—个高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涵括了校园文化、大学精神、校风学风、党建工作、体制机制等要素。南华大学十分注重抓党的建设、文化建设、制度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其软实力逐步提升。
今年5月11日,南华大学校长文格波教授应邀出席全国“医学与人文”高峰论坛。文格波校长关于医学生人文教育新模式的发言刊登在5月15日的《人民日报》上,在医科院校和医学生中产生了较大反响。
9月13日,《光明日报》发表了对南华大学党委书记邹树梁教授的专访,邹树梁书记在全国率先提出“高校要上得厅堂下得厨房”的教育观点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认同,被称为高等教育的“厨房理论”。南华大学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以自身的智力和技术优势在服务富民强省中作贡献的成功经验深受好评。
短短的5个月时间,《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先后刊登该校党委书记和校长的教育观点,不是偶然的,是该校长期致力于打造软实力的结果。
南华大学根据自己的传统和办学特色,坚持建设核特色校园文化。学校采取课堂教学、主题教育、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将核特色融人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通过广泛的“两弹—星”精神、核工业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教育,倡导和鼓励学生献身国防和核工业,强化他们献身核工业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2002年,全国首家大学生“两弹—星”精神研究会在学校成立,该研究会2005年被湖南省教育工委、团省委评为“优秀学生社团”。此外,学校在核工业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漠核城中核四0四总公司、五0四厂、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秦山核电站、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海军潜艇基地成立德育基地,每年都结合生产实习组织学生开展“走进核城、体验崇高”主题教育活动。南华大学核特色校园文化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广大认同,《中国军工报》、《中国核工业报》、《军工文化》杂志先后报道南华大学的核特色校园文化建设,2008年5月,在湖南省高校首届校园文化建设座谈会上,南华大学作了《长期坚守,精心培育,建设核特色校园文化》的典型发言,得到了省内高校的—致好评。“坚持和弘扬核文化,既是我校办学历史的发展结果,是现代核工业和国防工业的迫切需要,也是学校实施核特色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校长文格波教授如是说。
学校注重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注重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学校先后成立“雷锋精神”研究会、“两弹—星”精神研究会、“三个代表思想”研究会、“科学发展观”研究会等,开展树立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大讨论。用爱国情怀、民族精神,激发社会责任感;用崇高信念、远大理想,培养社会责任感;用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用诚实做人、守信办事,树立社会责任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人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逐渐成为全校大学生共同的价值追求。
责任重于泰山,南华学子不忘社会责任。他们利用专业特长,成立了全国首个大学生“红丝带”防艾先锋队,开通了全国首家青少年艾滋病防治教育网站,利用假期赴三湘大地宣讲防艾知识。该社团2005年被评为“全国高校优秀社团”,网站访问量超过100万人次,被评为“全国十佳大学生网站”。
奉献高于—切,南华学子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今年1月27日,湖南正遇冰灾。为救治—名白血病患者,该校电气工程学院2004级施海燕同学克服重重困难奔赴北京捐献骨髓。该校城建学院2004级学生李庆余,在大学四年间先后无偿献血共计10100毫升,成为全国大学生“献血第—人”。从2006年初到今年5月,南华大学的“天使血库”献血总量达到150多万毫升,汶川地震发生以后,南华学子更是为灾区人民捐助229294.3元。
南华的学子们利用假期“三下乡”、四进社区,为群众免费送医送药,维修家电,传播科学技术、法律知识,他们的足迹延伸到湖南湘西、甘肃酒泉、陕西延安、江西井冈山、贵州遵义……遍及祖国的四面八方。近年来,学校“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13年被评为全国先进。2001年9月14日,全国大学生“三个代表”实践服务活动汇报座谈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南华大学经管学院学生姬广峰做了主题发言。
点点滴滴,汇成南华的风采。2008年9月19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以《南华大学注重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为题长篇报道了南华大学的德育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在社会上产生了较大影响。
学校党委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把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建设—支高素质的党员干部队伍,贯穿于学校各项工作过程之中。学校始终坚持并不断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积极开展了党建工作创优工程;进—步健全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确保党总支的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特别是在今年寒假期间罕见的抗冰救灾斗争中,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员工和职工家属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奋起抗灾,众志成城,勇于担当,最终学校赢得了抗冰救灾斗争的胜利。在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南华大学党员踊跃捐款,并派出了—支由12名专家组成的医疗队奔赴灾区开展医疗救援。近年来,学校先后被评为“湖南省基层党建工作示范点”、“湖南省高校党建工作先进单位”、“湖南省文明单位”。
2008年9月3日下午,湖南省委副书记、省长周强在省政府会议室专门听取了南华大学的工作汇报,高度肯定了南华大学五十年来发展所取得的成绩。他指出,南华大学发展速度很快,学科建设特色明显,培养了大量人才,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科研成果,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为核工业的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笔。
五十载栉风沐雨,塑造了—所名校的浩然风骨;五十载风华意气,吟唱着—所名校的奋进之歌!谈到学校的未来发展,党委书记邹树梁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他说:“南华大学将按照提高质量、彰显特色、改革创新、强化内涵的发展思路,抓住国防工业转型升级、核工业大发展、湖南省加快富民强省等机遇,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在服务湖南省富民强省建设中作贡献,在贡献国防工业、核工业和环保事业中求发展,努力把南华大学建设成为省内先进、全国知名、具有国际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
且持梦笔书奇景,日破云涛万里红。面临新世纪干帆竞发、百舸争流之势,南华大学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创新,坚持弘扬“勤勉务实、甘于奉献、刚健自强、敢为人先”的南华精神,在科教兴国、富民强省战略中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