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语言文学学院“标杆课堂”系列的《古代汉语》“汉字构造”专题展示,由汉语系彭老师以“信息化赋能象形教学,三维度解码汉字基因”为核心特色,通过“趣味导入—许慎溯源—说文解字—文化延伸”四环节,结合丰富的信息化资源,让象形汉字的构造智慧直观可感。主讲老师为中文系彭老师,中文系部分老师参与了观摩学习。

一、趣味导入:从“吻”“吕”“品”“器”解锁象形密码
课程伊始,彭老师通过一个有趣的笑话,生动形象拆解“吻”(口与勿的会意互动)、“吕”(双口相叠的象形还原)、“品”(三口叠加的表意动画)、“器”(四口算器围犬的构形逻辑),学生们在笑声中,对这些汉字的构形产生了强烈好奇,彭老师顺势追问“汉字到底是怎么构成的呢?这些字里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由此开启了“象形汉字三位解码”的探索之旅。
二、理论溯源:许慎与《说文解字》:汉字学的奠基之光
在“许慎与《说文解字》”板块,彭老师首先介绍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郾城)人,东汉经学家,人称“五经无双许叔重”。接着聚焦《说文解字》,讲解其“捍卫古文经学,分析汉字结构以批评今文经学家错误观点”的核心目的。
为了让学生直观理解古今文字差异,彭老师展示了古文(小篆、战国文字、金文、甲骨文)与今文(隶书)的字形对比,并以“马头人为長”“人持十为斗”“虫者屈中也”等今文经学家的错误观点为例,通过卡通人物“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的调侃,引出《说文解字》对汉字构形科学解读的必要性。例如分析“長”字的甲骨文、金文形态(像长发人形),对比今文经学家的错误解读,让学生明白许慎“观象取形”的科学性;同理解析“斗”(像酒器形)、“虫”(像蛇形)的真实构形,凸显《说文解字》作为汉字研究奠基之作的价值。
三、象形三维解析:整体、局部、衬托的沉浸式学习
彭老师围绕“整体象形、局部象形、衬托象形”三大类,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多维度学习体验:
- 整体象形:通过象形文字与实物图片对照,演示“日”“月”“云”“山”从甲骨文到楷书的演变(如“日”的圆形加中心点、“云”的卷曲线条),并嵌入“燕非飞”等象形字动画,让学生直观感受“画成其物”的造字思维;同时展示“鼎”“鬲”的古代器物图片与字形的关联,以及“人”“女”“子”的字形演变,甚至延伸到“鹿”“兔”“龟”“马”等动物象形字的趣味对比,如结合“骄”字的马形部件讲解其词义来源。
- 局部象形:聚焦“牛”“羊”“竹”等字,通过动画突出典型局部特征(如“牛”的牛角、“羊”的羊角、“竹”的竹叶与竹干),配合汉字书写教学视频,让学生理解古人“抓特征表意”的智慧;
- 衬托象形:以“果”“眉”“页”“舌”“尾”“瓜”“州”等字为例,通过部件拆解动画(如“眉”的“目”上之毛、“页”的人头轮廓、“舌”的口中之形)与生活场景图(如化妆时的眉毛、动物的尾巴)结合,讲解“以他形衬本形”的造字逻辑,还引入“马豆”“马蜂”“马大哈”等词汇,拓展象形字在词汇中的衍生应用。
四、文化延伸:“鸟头先生”
课程结尾,彭老师引入鲁迅先生《故事新编》中“鸟头先生”(戏称顾颉刚,因顾氏研究古史时重视文字象形证据而得此趣称)的文学典故动画,借“鸟头”之喻强调象形文字对历史文化研究的重要性。
本次标杆课堂,彭老师将《说文解字》的理论深度与“三维象形”的教学维度相结合,利用多个趣味视频,借助信息化手段把抽象的象形理论转化为可观察、可互动的学习资源。这种“传统学术+现代技术+趣味叙事”的模式,不仅让学生系统掌握了象形汉字的构造规律,更激发了其对汉字文化的探究热情,为古代汉语中文字学板块的教学创新提供了鲜活范例。

